洛南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制品1.2万余件 6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活动
2022-03-17 11:47:55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洛南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制品1 2万余件 6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活动(化石网整理)据西安日报(首席记者 轩辕杨子):3月1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五家单位联合发布消息,公布陕西省洛南县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


洛南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制品1.2万余件 6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活动
(化石网整理)据西安日报(首席记者 轩辕杨子):3月1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五家单位联合发布消息,公布陕西省洛南县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发现了堆积厚度达22.8米、可划分为36层的遗址地层,目前已出土石制品12000余件。考古人员认为,6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在洛南盆地活动。
夜塬遗址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四皓街道柳林社区夜塬自然村,距洛南县城中心约4千米,处在南洛河与其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的“四十里梁塬”第二级阶地部位,属于旷野类型旧石器遗址。为配合洛南县翠微花园工程项目建设,保护和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商洛市博物馆(商洛市考古队)、洛南县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
本次发掘的区域位于遗址东南部,发掘面积500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厚度达22.8米,可划分为36层:第1-4层为含石制品的表土和近现代扰动地层;第5-36层为原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其中35层以上为黄土-古土壤沉积层,最底部的第36层为河流相洪积-砂砾石层。原生文化层中以第5-7层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第8层以下出土石制品逐渐减少。
目前已出土石制品12000余件,类型有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碎屑等。工具中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手斧、手镐、石球等器型。通过对地层堆积特点和石制品特征的观察,考古人员初步认为,夜塬遗址含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地层不晚于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早期时便已经开始形成,那时已有古人类在洛南盆地活动,当时人类的石器加工技术属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
据悉,洛南盆地是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最密集、出土石制品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旧石器遗址中占据重要地位,夜塬遗址是目前洛南盆地发掘地层深度最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本次夜塬遗址发掘,进一步确认了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在洛南盆地的流行时代为距今25~5万年左右,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坚实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第二级阶地的旷野遗址存在时代更早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的石制品,这对研究洛南盆地乃至秦岭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本次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部位的地层堆积,这对研究洛南盆地早期人类在盆地生活的最早年代、遗址年代序列以及不同时期古人类的石器技术、生存活动强度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料。
相关报道:6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在洛南盆地活动
(化石网整理)据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3月15日五家单位联合发布消息,公布了洛南县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发现了堆积厚度达22.8米、可划分为36层的遗址地层,目前已出土石制品12000余件。考古人员认为,6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在洛南盆地活动。
5家单位组成考古队
从去年3月开始发掘了一年
夜塬遗址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四皓街道柳林社区夜塬自然村,距洛南县城中心约4千米,处在南洛河与其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的“四十里梁塬”第二级阶地部位,属于旷野类型旧石器遗址。
为配合洛南县翠微花园工程项目建设,保护和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商洛市博物馆(商洛市考古队)、洛南县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
地层堆积可分36层
古人类留下丰富的石器制品
本次发掘区域位于遗址东南部,发掘面积500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厚度达22.8米,可划分为36层——
第1-4层为含石制品的表土和近现代扰动地层;第5-36层为原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其中以第5-7层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第8层以下出土石制品逐渐减少。
目前已出土石制品12000余件,类型有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碎屑等。工具中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手斧、手镐、石球等器型。
通过对地层堆积特点和石制品特征的观察,考古人员初步认为:夜塬遗址含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地层不晚于距今约60万前的中更新世早期时便已经开始形成,那时已有古人类在洛南盆地活动,当时人类的石器加工技术属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从距今约25万年前后的中更新世晚期开始,人类活动进入繁盛期,并一直延续至距今约7万年前后的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在此期间留下了比较丰富的阿舍利工业类型的石器制品。
洛南盆地的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
流行时代距今25万到5万年
洛南盆地是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最密集、出土石制品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旧石器遗址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东亚地区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最集中、最丰富的发现地。
夜塬遗址是目前洛南盆地发掘地层深度最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整个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第一处经过完整系统发掘了全部地层堆积物的遗址,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地层年代、古环境背景等相关样品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考古人员认为,本次夜塬遗址发掘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是进一步确认了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在洛南盆地的流行时代为距今25万~5万年左右,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通过坚实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第二级阶地的旷野遗址存在时代更早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的石制品,这对研究洛南盆地乃至秦岭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是本次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部位的地层堆积,这对研究洛南盆地早期人类在盆地生活的遗址年代序列以及不同时期古人类的石器技术等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料,将进一步深化洛南盆地乃至整个大秦岭腹地旧石器遗址的多学科研究。
多知道点
什么是阿舍利石器文化
阿舍利石器文化是旧石器文化中的一个阶段,距今170万年至20万年间,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它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左右对称的石器,多类型组合,例如: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
阿舍利手斧很先进,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这是史前时代第一种两面打制、加工精细的标准化重型工具,它代表了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和早期相比,这时的手斧、薄刃斧、手镐等多种类型,都表明当时直立人双手已非常灵巧,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相关报道:陕西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万件石制品 约6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活动
(化石网整理)据中新社西安3月15日电(记者 阿琳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5日透露,考古人员在该省洛南县的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已发掘出土了石制品12000余件,对研究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表明距今约6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在洛南盆地活动。
夜塬遗址属于旷野类型旧石器遗址,考古人员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区域位于遗址东南部,发掘面积500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厚度达22.8米。目前已出土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碎屑等。工具中包括刮削器、尖状器、手斧等器型。
据介绍,洛南盆地是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最密集、出土石制品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旧石器遗址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东亚地区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最集中、最丰富的发现地。
夜塬遗址是目前洛南盆地发掘地层深度最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整个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第一处经过完整系统发掘了全部地层堆积物的遗址,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地层年代、古环境背景等相关样品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考古专家认为,洛南盆地再次发现有层位关系清晰、种类和数量较多的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组合,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次发掘对研究洛南盆地乃至秦岭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本次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部位的地层堆积,对研究洛南盆地早期人类在盆地生活的最早年代、遗址年代序列以及不同时期古人类的石器技术、生存活动强度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料,通过此次发掘将进一步深化洛南盆地乃至整个秦岭腹地旧石器遗址的多学科研究。
相关报道:陕西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制品万余件 60万年已有古人类活动
(化石网整理)据人民网西安3月15日电(李志强):3月1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洛南县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成果,通过出土的大量石制品可以判断,不晚于距今约60万前的中更新世早期,就已经有古人类在洛南盆地活动。
夜塬遗址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四皓街道柳林社区夜塬自然村,属于旷野类型旧石器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
据了解,本次发掘的区域位于遗址东南部,发掘面积500平方米。目前已出土石制品12000余件,类型有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碎屑等。工具中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手斧、手镐、石球等器型。
考古专家介绍,通过对地层堆积特点和石制品特征的观察,初步认为夜塬遗址含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地层不晚于距今约60万前的中更新世早期时便已经开始形成,那时已有古人类在洛南盆地活动,当时人类的石器加工技术属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从距今约25万年前后的中更新世晚期开始,人类活动进入繁盛期,并一直延续至距今约7万前后的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在此期间留下了比较丰富的阿舍利工业类型的石器制品。
洛南盆地是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最密集、出土石制品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旧石器遗址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东亚地区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最集中、最丰富的发现地。夜塬遗址是目前洛南盆地发掘地层深度最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整个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第一处经过完整系统发掘了全部地层堆积物的遗址。
目前,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地层年代、古环境背景等相关样品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相关报道:陕西洛南夜塬遗址出土石制品12000余件 60万前此地已有古人类活动
(化石网整理)据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3月15日,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一项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新发现。配合洛南县某工程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商洛市博物馆(商洛市考古队)、洛南县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对夜塬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
夜塬遗址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四皓街道柳林社区夜塬自然村,距洛南县城中心约4千米,处在南洛河与其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的“四十里梁塬”第二级阶地部位,属于旷野类型旧石器遗址。
据介绍,本次发掘区域位于遗址东南部,发掘面积500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厚度达22.8米,可划分为36层。目前已出土石制品12000余件,类型有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碎屑等。工具中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手斧、手镐、石球等器型。
通过对地层堆积特点和石制品特征的观察,考古人员初步认为夜塬遗址含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地层不晚于距今约60万前的中更新世早期时便已经开始形成,那时已有古人类在洛南盆地活动,当时人类的石器加工技术属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从距今约25万年前后的中更新世晚期开始,人类活动进入繁盛期,并一直延续至距今约7万前后的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在此期间留下了比较丰富的阿舍利工业类型的石器制品。
洛南盆地是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最密集、出土石制品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旧石器遗址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东亚地区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最集中、最丰富的发现地。
夜塬遗址是目前洛南盆地发掘地层深度最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整个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第一处经过完整系统发掘了全部地层堆积物的遗址,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地层年代、古环境背景等相关样品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专家认为,本次夜塬遗址的发掘,在洛南盆地再次发现有层位关系清晰、种类和数量较多的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组合,进一步确认了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在洛南盆地的流行时代为距今25~5万年左右,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考古发掘资料,在第二级阶地的旷野遗址存在时代更早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的石制品,对研究洛南盆地乃至秦岭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本次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部位的地层堆积,这对研究洛南盆地早期人类在盆地生活的最早年代、遗址年代序列以及不同时期古人类的石器技术、生存活动强度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料,相信通过这次发掘必将进一步深化洛南盆地乃至整个大秦岭腹地旧石器遗址的多学科研究。
上一篇:临夏州公安局成功侦破盗掘倒卖古生物化石案
下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揭晓“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四川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入选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唐永刚:一名纯粹的化石猎人(4)
- ·发现17万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厂...(3)
- ·5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养什么猫?(3)
- ·谴责《琥珀鉴定与评估》一书的侵权盗图行为(2)
- ·中国南方发现稀有化石:7000万年前窃蛋...(2)
- ·随着智人的演化 非洲东部的环境与技术...(1)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叠系孢粉学研究新进展(1)
- ·60集大型视频课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叶虫是怎么制作出来的(1)
- ·科普特展《美丽奇妙的雨花石》将于6月9...(1)
- ·冲积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构造(1)
- ·陇原大地上六千万年前的主宰——恐龙(1)
- ·确认昆虫与甲壳动物的最早祖先为5.2亿年...(1)
- ·由“古罗马斗兽场的结果是狮子比老虎厉...(1)
- ·《听化石的故事》后记——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国际巡回展登陆广...(1)
- ·惠农“化石沟”真的有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