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庆新发现的两种恐龙:普安云阳龙和普贤峨眉龙均来自云阳恐龙化石群
2021-01-10 14:18:06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重庆云阳恐龙动物群埋藏复原图普安云阳龙复原图普贤峨眉龙复原图(化石网整理)据重庆发布:你知道侏罗纪时期有哪些恐龙曾经生活在重庆吗?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恐龙吗?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消息,重庆去年新

重庆云阳恐龙动物群埋藏复原图

普安云阳龙复原图

普贤峨眉龙复原图
(化石网整理)据重庆发布:你知道侏罗纪时期有哪些恐龙曾经生活在重庆吗?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恐龙吗?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消息,重庆去年新命名了两种恐龙,发现的恐龙分别为普安云阳龙(Yunyangosaurus puanensis)和普贤峨眉龙(Omeisaurus puxiani),材料均来自于新发现的重庆云阳恐龙化石群。
近年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认真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成立了重庆市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搭建古生物化石研究平台,建立了“重庆市地质遗迹保护与研究实验室”,引进人才组建了古生物化石专业研究团队。
2015年,重庆云阳恐龙化石发现后,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下,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承担了一系列调查发掘、化石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工作成效显著。发现了我国一个新的恐龙动物群“重庆云阳恐龙动物群”,形成了世界级的侏罗纪恐龙原址化石墙,目前已发现命名了3个新属种恐龙,被学界一致认定为“世界级恐龙化石群”。
恐龙是如何命名的?据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院长代辉博士介绍,大多数恐龙的名称是根据自身方面的一些特征定出来的。还有些恐龙被认为有特殊的习性而以此定名。还有些恐龙,是以发现它们化石的地点来定名。
目前,重庆云阳恐龙研究工作才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未来研究工作的深入,会获取更多成果。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大力支持下,重庆恐龙研究工作定会为我国恐龙研究事业增光添彩!
相关阅读
云阳龙(新属)
名称:普安云阳龙
拉丁文名:Yunyangosaurus puanensis
种类:蜥臀目·兽脚类·巨齿龙超科·云阳龙属
产地:重庆·云阳
时代:侏罗纪中期
地质层位:新田沟组
体长:5.5米
食性:肉食
简介:材料包括11节荐前椎,若干颈肋、背肋和脉弧。椎体形态特征进一步判断,椎体中包含了2节前部颈椎,3节中部颈椎,2节后部颈椎,3节前部背椎和1节前中部背椎。
研究确定属于坚尾龙类巨齿龙超科下的一新属种,枢椎反映了中国侏罗纪时期的坚尾龙类枢椎演化的复杂性,成果论文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它的发现对于了解坚尾龙类恐龙的特征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普贤峨眉龙(新种)
名称:普贤峨眉龙
拉丁文名:Omeisaurus puxiani
种类:蜥臀目·蜥脚类·峨眉龙属
产地:重庆·云阳
时代:侏罗纪中期
地质层位:沙溪庙组下段
体长:16米
食性:植食
简介:材料包括不完整的至少10个中后部颈椎,12个背椎,10个前部尾椎,近10个中后部尾椎,5个后部尾椎,部分颈肋、背肋及脉弧,完整关节的右前肢(包括右肱骨、右尺桡骨、右第1-5掌骨、腕骨、部分指骨及爪骨),不完整的左右股骨、右胫腓骨、锁骨,部分髂骨等。研究确定属于峨嵋龙一新种,成果论文发表于《Historical Biology》。
它的发现揭示了峨眉龙类新的形态信息,丰富了四川盆地的峨眉龙类群,证明了重庆云阳侏罗纪时代也存在着峨眉龙类群分支,将峨眉龙类的分布进一步向东扩展到重庆云阳地区,对于研究峨眉龙类迁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恐龙
上一篇:4万年前贵州古人类吃什么?招果洞遗址挖出“古人类菜单”
下一篇:“古动物化石之乡”的生命回响和“中国恐龙之乡”的亿年足音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唐永刚:一名纯粹的化石猎人(4)
- ·发现17万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厂...(3)
- ·5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养什么猫?(3)
- ·谴责《琥珀鉴定与评估》一书的侵权盗图行为(2)
- ·中国南方发现稀有化石:7000万年前窃蛋...(2)
- ·随着智人的演化 非洲东部的环境与技术...(1)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叠系孢粉学研究新进展(1)
- ·60集大型视频课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叶虫是怎么制作出来的(1)
- ·科普特展《美丽奇妙的雨花石》将于6月9...(1)
- ·冲积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构造(1)
- ·陇原大地上六千万年前的主宰——恐龙(1)
- ·确认昆虫与甲壳动物的最早祖先为5.2亿年...(1)
- ·由“古罗马斗兽场的结果是狮子比老虎厉...(1)
- ·《听化石的故事》后记——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国际巡回展登陆广...(1)
- ·惠农“化石沟”真的有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