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速递 > 正文

副栉龙属的个体发生学和鸭嘴龙科的异时发生
2015-04-01 11:02:25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副栉龙属的个体发生学和鸭嘴龙科的异时发生  (化石网 兽王 编译)美国雷蒙德 M 阿尔夫古生物博物馆的Andrew A Farke等人在10月22日的美国《PeerJ》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管状头冠恐龙副栉龙属(鸭嘴

副栉龙属的个体发生学和鸭嘴龙科的异时发生
 

副栉龙属的个体发生学和鸭嘴龙科的异时发生

  (化石网/兽王 编译)美国雷蒙德.M.阿尔夫古生物博物馆的Andrew A. Farke等人在10月22日的美国《PeerJ》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管状头冠恐龙副栉龙属(鸭嘴龙科)的个体发生学和鸭嘴龙科的异时发生(Ontogeny in the tube-crested dinosaur Parasaurolophus (Hadrosauridae) and heterochrony in hadrosaurids)》的研究报告,这篇研究报告认为鸟臀目恐龙的骨质头骨头冠形成在比现存的鸟类相对年轻的年龄和更小的体型,至少部分鸟臀目恐龙在体细胞成熟之前达到性成熟。

  管状头冠鸭嘴龙科恐龙(The tube-crested hadrosaurid dinosaur)的副栉龙属(Parasaurolophus)因为其不同寻常的头冠,非常著名。但是对于副栉龙属的生长发育,特别是相对于其他的赖氏龙亚科(Lambeosaurinae)鸭嘴龙科恐龙,比如冠龙属(Corythosaurus)、赖氏龙属(Lambeosaurus)和亚冠龙属(Hypacrosaurus)的个体发育系列记录,古生物学家了解的很少。

  Andrew A. Farke等人宣称在美国犹他州南部晚坎潘期(late Campanian-aged)的凯佩罗维兹组(Kaiparowits Formation)地层(距今大约七千五百五十万年前)发现了一具副栉龙属的骨架化石,这个副栉龙属的骨架化石昵称“乔”("Joe"),化石标本编号RAM 14000,目前保存在美国雷蒙德.M.阿尔夫古生物博物馆(Raymond M. Alf Museum of Paleontology)。

  这个副栉龙属的骨架化石属于青少年个体,是这个类群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和最完整的标本。这个副栉龙属的骨架化石的身体长度大约有2.5米(最大成年个体的身体长度的25%),头骨长度大约有246毫米,股骨长度大约有329毫米。

  胫骨的组织学切片显示,这个副栉龙属青少年个体具有典型的鸟脚亚目(Ornithopoda)恐龙青少年个体的发育的血管编织和平行的纤维状原发性皮层质骨(well-vascularized, woven and parallel-fibered primary cortical bone)。组织学切片显示没有形成排列成行的增长或环形线(Ornithopoda),表明这个副栉龙属青少年个体可能在其出生后的第一年已经死亡。

  Andrew A. Farke等人认为这个副栉龙属青少年个体保存了和头骨关联的上颌的喙的痕迹,表明喙的软组织成分延长出前上颌骨的口腔边缘(oral margin of the premaxilla)以外一定距离。和成年个体延长的管状头冠形成鲜明对比,副栉龙属青少年个体标本的顶面低,具有开放的前上颌骨-鼻骨囟门(an open premaxilla-nasal fontanelle)。

  Andrew A. Farke等人认为不像赖氏龙属的青少年个体,副栉龙属青少年个体的鼻骨几乎占据头冠的整体。此外,副栉龙开始发育的时候头冠小于头骨最大的尺寸大小的25%,不同于其他的鸭嘴龙科恐龙,比如冠龙的头冠为头骨最大的尺寸大小的50%。这种早期的发育可能与更大的体型和具有更发育的头冠的副栉龙对应,而且头冠和呼吸系统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Andrew A. Farke等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鸟臀目恐龙的骨质头骨头冠(bony cranial ornamentation)形成在比现存的鸟类相对年轻的年龄和更小的体型。这可能反映了,至少部分鸟臀目恐龙,可能在体细胞成熟之前达到性成熟,而鸟类达到成年个体的体型以后才可能达到性成熟。(化石网uua.cn/兽王 编译)2013-10-25

  注意:转载请注明来源:化石网/兽王 编译,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副栉龙属 鸭嘴龙科 管状头冠恐龙

上一篇:中国山西省发现鸭嘴龙超科恐龙化石新属新种——大同云冈龙
下一篇:古生物学:雷克斯霸王龙的真相(1)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