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速递 > 正文

缅甸发现巨型蜥蜴化石一个新属新种——莫氏长须王蜥
2015-03-25 11:46:32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莫氏长须王蜥(Barbaturex morrisoni)生活复原图 (化石网 兽王 编译)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的Jason J Head等人在6月7日的《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杂志上在线

缅甸发现巨型蜥蜴化石一个新属新种——莫氏长须王蜥
 

莫氏长须王蜥(Barbaturex morrisoni)生活复原图

    (化石网/兽王 编译)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的Jason J. Head等人在6月7日的《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东南亚古近纪温室环境中巨型蜥蜴占据植食性哺乳动物的生态空间(Giant lizards occupied herbivorous mammalian ecospace during the Paleogene greenhouse in Southeast Asia)》,这篇研究报告描述了在缅甸发现的巨型蜥蜴化石一个新属新种。

    Jason J. Head等人将这个新属新种的巨型蜥蜴化石命名为莫氏长须王蜥(Barbaturex morrisoni),莫氏长须王蜥的属名Barbaturex来自拉丁文Barbatus和rex,意思分别是“胡须”和“国王”。Jason J. Head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莫氏长须王蜥的下颌腹侧具有一条嵴(ridges),并且莫氏长须王蜥在所有的蜥蜴中也属于非常巨型的一个种类。

    莫氏长须王蜥的种名morrisoni献给美国摇滚乐队“大门”乐队(The Doors)的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他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并且号称“蜥蜴王”(The Lizard King)。

    莫氏长须王蜥的正型标本为部分右齿骨化石,目前收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古生物学博物馆,编号UCMP 142227,此外还有很多的其他头骨和下颌骨化石。

    莫氏长须王蜥的化石标本发现在缅甸实皆地区(Sagaing District)上始新统的邦唐组(Pondaung Formation)地层中,这套地层大约形成于距今三千七百二十万年前(误差为正负一百三十万年)。

    Jason J. Head等人认为莫氏长须王蜥属于有鳞目(Squamata)鬣蜥亚目(Iguania)端生齿蜥类(Acrodonta),根据牙齿形态推测莫氏长须王蜥可能是植食性爬行动物。

    Jason J. Head等人推测莫氏长须王蜥从口鼻部前部到泄殖腔开口的长度为981毫米(误差为正负107毫米),平均可达体重26.7公斤(范围为36.9公斤到18.9公斤)。

    虽然体型最大的蜥蜴,沧龙科(Mosasauridae)的体长可以达到十米,但是沧龙科生活在海洋中。莫氏长须王蜥在陆地蜥蜴中的体型只小于现存的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以及已灭绝的古巨蜥(Varanus priscus)和南康江西蜥(Chianghsia nankangensis)。

    莫氏长须王蜥的体型为最大的现存的鬣蜥科(Agamidae)的两倍,因此莫氏长须王蜥的体型超过所有的现存的和灭绝的植食性蜥蜴。

    现存的哺乳动物主宰陆地植食性动物的生态系统,因此现存的植食性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体型的大小是有限的。

    Jason J. Head等人发现在缅甸的邦唐组的脊椎动物群中莫氏长须王蜥占据了一个体型较大的植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并且莫氏长须王蜥的体型比邦唐组的大多数肉食性哺乳动物更大。这些证据表明,哺乳动物的竞争性排斥和捕食并没有限制植食性有鳞目爬行动物体型大小的演化。

    Jason J. Head等人认为古近纪晚古新世的地球气候比较温暖,极地还没有冰盖,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水平也非常高,因此邦唐组的古地温估计高于现代大约二摄氏度到五摄氏度。

    Jason J. Head等人认为相对于现代气候,在古近纪的温室环境中可能通过提高变温代谢率和植物的增加导致巨型植食性爬行动物的演化。(化石网/兽王 编译)2013-06-12

注意:转载请注明来源:化石网/兽王 编译,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巨型蜥蜴 化石 莫氏长须王蜥

上一篇:西藏高海拔地区首次发现原生文化层 有望破解丹尼索瓦人迁徙传播路线
下一篇:建立新地质年代“人类世”或为大势所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