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2.44亿年前海生爬行动物“奇异罗平龙”
2023-01-20 15:41:14 来源:中新社 评论:0 点击:
科研人员对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一件远古动物化石的最新研究发现,它代表了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多指节型鳍龙类新属种。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对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一件远古动物化石的最新研究发现,它代表了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多指节型鳍龙类新属种。该海生爬行动物生活年代可追溯至2.44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根据化石产地和指节骨数量较多等特征,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

奇异罗平龙化石正型标本。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这一为海生爬行动物早期进化提供新化石证据的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论文,北京时间1月5日夜间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线发表。

尚庆华研究员(左)、徐光辉研究员就奇异罗平龙化石正型标本进行交流。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尚庆华研究员指出,奇异罗平龙化石是科研团队在过去十余年对罗平生物群的持续研究中发现的,它体型像现生的水生蜥蜴,属于一种原始的鳍龙类,归入肿肋龙科。肿肋龙科和贵州龙科亲缘关系较近,在分类上同属于肿肋龙超科。不过,罗平龙的吻端很长,超过其头部的一半,这与短吻的贵州龙差异较大,代表了两者在摄食和运动上不同的生态适应。
她认为,已灭绝的奇异罗平龙代表了一个原始海生爬行动物家族肿肋龙类中已知最古老的长吻肿肋龙,也是后来的蛇颈龙等海生爬行动物的祖先类型。奇异罗平龙的发现,为学界了解肿肋龙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奇异罗平龙化石正型标本(上)及其素描图。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奇异罗平龙究竟有何奇异之处?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徐光辉研究员介绍说,这件在罗平发现的蜥蜴状化石残骸(尾部末端缺失)长46.2厘米,估计全长超过半米或可达64厘米,化石标本有一个明显的尖嘴长吻,吻部占到整个头骨长度的约55%,并拥有较大的眼窝和鳍状附肢。它的尖嘴长吻可能是为了帮助抓住猎物并在追逐快速游动的猎物时减少阻力而进化出来。
尤其特别的是,奇异罗平龙前肢第三指上具有五节指节骨,有利于增加它的桨状肢的柔韧性。这种多指节现象在肿肋龙类尚属首次发现,也是迄今所知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奇异罗平龙较多的指节骨这一特征,可能有利于脚蹼的屈伸,以应对转向时脚蹼承受的流体力学力量。

奇异罗平龙与其他海生爬行动物系统发育关系。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徐光辉表示,古动物化石常见的有背面、腹面两种保存方式,通俗而言,背面保存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趴着方式,腹面保存是“肚皮朝天”的躺着方式。奇异罗平龙化石属于腹面保存,也是他近年来见到的最精美的腹面保存的肿肋龙科化石。
此次研究针对腹面保存的奇异罗平龙化石,科研团队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揭示出奇异罗平龙头骨顶面、围眶骨和荐肋等解剖学特征,并通过分析与食性相关的吻端、舌骨与下颌等长度比值数据,发现肿肋龙类存在吻部逐渐加长而舌骨相对下颌的长度逐渐减小的演化趋势。这说明在肿肋龙类的演化历史中,它们对于小鱼等猎物的侧向抓捕能力在逐步增加,但同时抓捕之后吞食的效率在逐渐减弱。

奇异罗平龙头骨断层扫描及腹面复原图。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三叠纪时期,云南罗平处于浅海环境,该地区发现的中三叠世化石库被称为罗平生物群,并与贵州盘县、兴义和关岭生物群一起,构成国际闻名的“滇黔中-晚三叠世海洋生物王国”。“这里曾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和各种海生爬行动物的共同家园,是我们了解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复苏的重要窗口,同时也留下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和破解。”徐光辉说。(完)

奇异罗平龙化石正型标本。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这一为海生爬行动物早期进化提供新化石证据的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论文,北京时间1月5日夜间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线发表。

尚庆华研究员(左)、徐光辉研究员就奇异罗平龙化石正型标本进行交流。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尚庆华研究员指出,奇异罗平龙化石是科研团队在过去十余年对罗平生物群的持续研究中发现的,它体型像现生的水生蜥蜴,属于一种原始的鳍龙类,归入肿肋龙科。肿肋龙科和贵州龙科亲缘关系较近,在分类上同属于肿肋龙超科。不过,罗平龙的吻端很长,超过其头部的一半,这与短吻的贵州龙差异较大,代表了两者在摄食和运动上不同的生态适应。
她认为,已灭绝的奇异罗平龙代表了一个原始海生爬行动物家族肿肋龙类中已知最古老的长吻肿肋龙,也是后来的蛇颈龙等海生爬行动物的祖先类型。奇异罗平龙的发现,为学界了解肿肋龙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奇异罗平龙化石正型标本(上)及其素描图。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奇异罗平龙究竟有何奇异之处?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徐光辉研究员介绍说,这件在罗平发现的蜥蜴状化石残骸(尾部末端缺失)长46.2厘米,估计全长超过半米或可达64厘米,化石标本有一个明显的尖嘴长吻,吻部占到整个头骨长度的约55%,并拥有较大的眼窝和鳍状附肢。它的尖嘴长吻可能是为了帮助抓住猎物并在追逐快速游动的猎物时减少阻力而进化出来。
尤其特别的是,奇异罗平龙前肢第三指上具有五节指节骨,有利于增加它的桨状肢的柔韧性。这种多指节现象在肿肋龙类尚属首次发现,也是迄今所知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奇异罗平龙较多的指节骨这一特征,可能有利于脚蹼的屈伸,以应对转向时脚蹼承受的流体力学力量。

奇异罗平龙与其他海生爬行动物系统发育关系。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徐光辉表示,古动物化石常见的有背面、腹面两种保存方式,通俗而言,背面保存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趴着方式,腹面保存是“肚皮朝天”的躺着方式。奇异罗平龙化石属于腹面保存,也是他近年来见到的最精美的腹面保存的肿肋龙科化石。
此次研究针对腹面保存的奇异罗平龙化石,科研团队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揭示出奇异罗平龙头骨顶面、围眶骨和荐肋等解剖学特征,并通过分析与食性相关的吻端、舌骨与下颌等长度比值数据,发现肿肋龙类存在吻部逐渐加长而舌骨相对下颌的长度逐渐减小的演化趋势。这说明在肿肋龙类的演化历史中,它们对于小鱼等猎物的侧向抓捕能力在逐步增加,但同时抓捕之后吞食的效率在逐渐减弱。

奇异罗平龙头骨断层扫描及腹面复原图。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三叠纪时期,云南罗平处于浅海环境,该地区发现的中三叠世化石库被称为罗平生物群,并与贵州盘县、兴义和关岭生物群一起,构成国际闻名的“滇黔中-晚三叠世海洋生物王国”。“这里曾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和各种海生爬行动物的共同家园,是我们了解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复苏的重要窗口,同时也留下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和破解。”徐光辉说。(完)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唐永刚:一名纯粹的化石猎人(4)
- ·发现17万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厂...(3)
- ·5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养什么猫?(3)
- ·谴责《琥珀鉴定与评估》一书的侵权盗图行为(2)
- ·中国南方发现稀有化石:7000万年前窃蛋...(2)
- ·随着智人的演化 非洲东部的环境与技术...(1)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叠系孢粉学研究新进展(1)
- ·60集大型视频课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叶虫是怎么制作出来的(1)
- ·科普特展《美丽奇妙的雨花石》将于6月9...(1)
- ·冲积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构造(1)
- ·陇原大地上六千万年前的主宰——恐龙(1)
- ·确认昆虫与甲壳动物的最早祖先为5.2亿年...(1)
- ·由“古罗马斗兽场的结果是狮子比老虎厉...(1)
- ·《听化石的故事》后记——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国际巡回展登陆广...(1)
- ·惠农“化石沟”真的有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