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生代奇蹄类多样性3990万年前中始新世晚期发生最大衰减
2020-06-17 09:36:36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亚洲新生代奇蹄类多样性的变化和奇蹄类不同支系前臼齿臼齿化的程度(白滨 供图)(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大多数奇蹄类前臼齿在演化的过程中都有逐渐臼齿化的过程,比如现生的奇蹄

亚洲新生代奇蹄类多样性的变化和奇蹄类不同支系前臼齿臼齿化的程度(白滨 供图)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大多数奇蹄类前臼齿在演化的过程中都有逐渐臼齿化的过程,比如现生的奇蹄类(马、貘,犀)都具有完全臼齿化的前臼齿,以此增加咀磨面积,这对于以口腔咀磨食物为主,后肠发酵的奇蹄类尤为重要;而以前肠发酵的反刍类、骆驼等偶蹄类前臼齿仅有部分臼齿化。而且不同类群的奇蹄类臼齿化的程度和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其对奇蹄类演化和适应的影响却缺乏相应的研究。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滨、张兆群、王元青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英国Bristol大学Christine Janis合作,通过对亚洲新生代奇蹄类化石属一级的统计和臼齿化程度的研究,在全球新生代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认为奇蹄类具有高臼齿化程度,且臼齿化通过次尖产生的类群更容易延续到新近纪,如貘科、犀科,和巨犀科;而具有低臼齿化程度,且臼齿化通过前小尖或后小尖分离而成的类群大部分在新近纪之前就已经灭绝,如戴氏貘科在中始新世末灭绝,两栖犀科和蹄齿犀科在渐新世末灭绝,雷兽在晚始新世灭绝。所以在始新世和渐新世,奇蹄类前臼齿臼齿化程度的高低和模式是相关类群发展或衰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进入到新近纪,奇蹄类前臼齿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臼齿化程度,马和犀类颊齿(包括前臼齿)的演化转变为齿冠的增高和釉质结构的复杂化,反映出抵抗高纤维食物磨蚀的能力,和对开阔、干旱环境的适应。
同时亚洲新生代奇蹄类多样性的变化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且奇蹄类多样性在中始新世晚期(距今约39.9百万年之前)发生了幅度最大的一次衰减,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始新世/渐新世之交(33.9百万年之前)。受到全球气温在“中始新世气候适宜期”之后逐渐降低的影响,在中始新世末,脊齿貘科灭绝,戴氏貘科从四个属锐减到一个属,同时犀超科中属下降的幅度也超过了一半,这一现象也可能适用于其他哺乳动物类群。由于这一明显的多样性衰减发生在中始新世晚期的“乌兰戈楚期”(亚洲哺乳动物分期),研究者据此提出了“乌兰戈楚衰退”(Ulan Gochu Decline)。相关研究近期发表在Wiley开放获取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
本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2014),中科院先导战略专项(XDB26000000)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e3.6363
相关报道:最新研究:亚洲新生代奇蹄类多样性3990万年前发生最大衰减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孙自法):在古生物演化领域,传统观点认为亚洲新生代奇蹄类多样性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390万年之前)发生最大幅度一次衰减,中外科学家最新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则将该时间前推600万年,认为其最显著的衰减在中始新世晚期(约3990万年之前)发生。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滨、张兆群、王元青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克莉丝汀·詹尼斯(Christine Janis)合作研究发现,受全球气温在“中始新世气候适宜期”之后逐渐降低的影响,在中始新世末,脊齿貘科灭绝,戴氏貘科从4个属锐减到1个属,同时犀超科中属的下降幅度也超过一半,这一现象也可能适用于其他哺乳动物类群。
由于这一明显的多样性衰减发生在中始新世晚期被称为“乌兰戈楚期”的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外合作研究者据此提出,将亚洲新生代奇蹄类多样性该次最大幅度衰减称为“乌兰戈楚衰退”,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近期已在国际知名出版商威立(Wiley)旗下开放获取期刊《生态与演化》(Ec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
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团队16日接受采访介绍,大多数奇蹄类前臼齿在演化的过程中都有逐渐臼齿化的过程,比如现生的奇蹄类(马、貘,犀)都具有完全臼齿化的前臼齿,以此增加咀磨面积,这对于以口腔咀磨食物为主,后肠发酵的奇蹄类尤为重要;而以前肠发酵的反刍类、骆驼等偶蹄类前臼齿仅有部分臼齿化。而且不同类群的奇蹄类臼齿化的程度和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其对奇蹄类演化和适应的影响却缺乏相应的研究。
该团队与美英同行合作,通过对亚洲新生代奇蹄类化石属一级的统计和臼齿化程度的研究表明,在全球新生代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奇蹄类具有高臼齿化程度,且臼齿化通过次尖产生的类群更容易延续到新近纪,如貘科、犀科,和巨犀科;而具有低臼齿化程度,且臼齿化通过前小尖或后小尖分离而成的类群大部分在新近纪之前就已经灭绝,如戴氏貘科在中始新世末灭绝,两栖犀科和蹄齿犀科在渐新世末灭绝,雷兽在晚始新世灭绝。
中外科学家合作研究认为,在始新世和渐新世,奇蹄类前臼齿臼齿化程度的高低和模式是相关类群发展或衰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进入到新近纪,奇蹄类前臼齿已经具有较高的臼齿化程度,马和犀类颊齿(包括前臼齿)的演化转变为齿冠的增高和釉质结构的复杂化,反映出抵抗高纤维食物磨蚀的能力,以及对开阔、干旱环境的适应。
上一篇:最新研究证明棘龙可以在水中边游泳边捕鱼 但是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棘龙完全水生
下一篇:《考古与人类科学》:一万一千年前中国东北渔猎人群出现世袭等级的古人类化石证据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唐永刚:一名纯粹的化石猎人(4)
- ·发现17万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厂...(3)
- ·5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养什么猫?(3)
- ·谴责《琥珀鉴定与评估》一书的侵权盗图行为(2)
- ·中国南方发现稀有化石:7000万年前窃蛋...(2)
- ·随着智人的演化 非洲东部的环境与技术...(1)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叠系孢粉学研究新进展(1)
- ·60集大型视频课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叶虫是怎么制作出来的(1)
- ·科普特展《美丽奇妙的雨花石》将于6月9...(1)
- ·冲积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构造(1)
- ·陇原大地上六千万年前的主宰——恐龙(1)
- ·确认昆虫与甲壳动物的最早祖先为5.2亿年...(1)
- ·由“古罗马斗兽场的结果是狮子比老虎厉...(1)
- ·《听化石的故事》后记——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国际巡回展登陆广...(1)
- ·惠农“化石沟”真的有化石(1)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 355埃及发现“死神鲸”化石——4千3百万年前水陆两栖的鲸鱼祖先
- 285迅猛龙等双足行走掠食性恐龙奔跑时可以达到每小时45公里...
- 207科学家新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沧龙 有鲨鱼一样锋利的切牙
- 156《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 151热河生物群帆翼龙科一新属种——坎波斯凌源翼龙 或以捕...
- 130新研究:巨齿鲨与大白鲨实际在外观上可能没有那么相似
- 128霸王龙用小眼睛换来更大咬力
- 126保加利亚发现最后一只欧洲大熊猫 600万年前在森林湿地中...
- 120霸王龙的小短手好朋友名单再添一员:巨米拉西斯龙
- 116南极洲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 可能保存了500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