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发现 > 正文

杀手本色:深入蝙蝠洞探秘神秘利爪之谜
2015-02-10 00:40:08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借助高速摄影机的帮助,马杰终于有机会反复观察大足鼠耳蝠的行为特征,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行为生态学和神经生物学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对大足鼠耳蝠的捕鱼特征作出更精细地解读。大足鼠耳蝠并不是每次都能成

 

借助高速摄影机的帮助,马杰终于有机会反复观察大足鼠耳蝠的行为特征,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行为生态学和神经生物学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对大足鼠耳蝠的捕鱼特征作出更精细地解读。

 

 

大足鼠耳蝠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地捕到鱼,从这张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双爪正紧抓着一条鱼。


 

第四集:杀手本色

  摄制组的困惑

  这是一个七十年前的大胆猜测,凭着尖利的巨爪,这种罕见的蝙蝠很可能会吃鱼。

2002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搜寻,动物学博士马杰,终于从它们的粪便中找到了鱼鳞。但是,迄今为止,还从未有人看到大足鼠耳蝠吃鱼的真实情景,粪便中的鱼鳞又是怎么来的?

  为了得到不容质疑的证据,马杰不得不寻求专业摄制组的帮助,希望用摄影机揭开夜幕下隐藏的真相。

  第一场:唯一的方案——搭建人工棚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种类第二多的庞大类群,在全世界共有一千零一种。

  在北京霞云岭发现的大足鼠耳蝠,不仅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蝙蝠,也是已知的大足鼠耳蝠中最靠北的一个种群。

  据马杰推测,每当夜幕降临,它们都会飞越高山峡谷,来到数十公里内唯一的水源地——霞云岭水库,它们很可能就在这里展开神秘的捕鱼行动。

  在霞云岭,摄制组意识到,拍摄大足鼠耳蝠的工作远比想象的还要困难。就算是在水库蹲守,这里水面最窄处也有二百米,在夜晚根本无法找到蝙蝠的踪影。

  采访:马杰

  现在已经从食性上证实它是吃鱼了,但是它逮鱼是怎么逮的,逮鱼的行为具体的一些细节,我们在野外是很难观察到的,在水面上逮鱼的时候,那个水面相对是比较大的,我们不仅是观察,就连拿探测器来探测都很困难,所以,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模拟,人工模拟那种环境,比方说建一个房子,然后修一个水池,然后把蝙蝠放在里头,在水池里尽可能地模拟它那个生态环境,看它怎么逮鱼。

  2003年七月,在霞云岭乡政府的帮助下,摄制组和马杰把露天实验室的地址选在了村外的山崖下。

  因为蝙蝠都在夜间活动,要进行拍摄,就缺不了电力照明,在这里建棚正好便于架设电缆。

  棚往的搭建必须适宜大足鼠耳蝠的生存,让它们拥有足够的飞行空间,因此,棚子至少需要三米高,四十米长,五米宽,而且中间不能有立拄。

  搭好了架子,他们还要在上面铺设遮阳网,这是保持棚内湿度,让蝙蝠成功存活的关键。

  两天后,棚子完工了,为了让放养的蝙蝠适应拍摄环境,摄制组刻意在棚里打上灯光,并专程给带来了许多小鱼。

  当然,有了鱼并不等于就能拍到蝙蝠的捕鱼行为。在人工环境中,它们会不会正常活动,所有人心里都没底。

  第三场:棚内来客——蛇——难以驯服的掠食动物

  这天夜里,摄制组刚刚离开,黑暗中,一个可怕的家伙便悄悄地来到了棚子里。

  (画面:蛇捕捉蝙蝠)

  在夜幕的掩护下,躲在石缝中的蝙蝠毫无还手之力,转眼间,一切都迅速而又干净地结束了。

  第二天,当马杰查看放养的蝙蝠时,在一个阴暗的角落,他忽然看到了这位不速之客。

  天亮以后,他们发现:这是一种当地人称为“草蛇”的无毒蛇,一大一小,共有两条。从蛇的腹部还能看出被囫囵吞下的整只蝙蝠。好在发现的及时,它们吃掉的蝙蝠应该不多。

  然而,接下来,马杰在棚子里四处搜索,却怎么也找不到蝙蝠的踪影。它们到哪里去了,难道凭空蒸发了?

  仔细查看,棚子的许多连接处都豁开了小口子,或许蝙蝠就是从开口处逃走的。

  它这个前面有一缝,有一缝它就飞出去了。

  今天还是要捉一些然后放进去。

  但是你现在逮了,它如果要跑怎么办?

  今天先逮那么一二十个放进去,然后确实它还跑了,那我回来之后就必须我自己看着了。

  为了早日得到大足鼠耳蝠吃鱼的确凿证据,马杰不仅要修补棚子的漏洞,还得连夜上山捕捉新的大足鼠耳蝠。

  第四场:石缝里的蝙蝠

  一周以后,摄制组来到棚子里,准备进行第一次实地拍摄。这一次,棚子的每个细节都再三检查过,蝙蝠的数目也得到了补充,池里的鱼活得也挺好。接下来就看蝙蝠了。

  可是,他们一等就是三个小时,棚子里却毫无动静。四处搜索也找不到蝙蝠的影子。它们会不会又溜了?

  忽然,摄制组有了新发现——水池下方似乎有东西在活动。

  马杰小心翼翼来到墙角,里面果然有蝙蝠发出的细小声音。根据它们发出的超声特征可以断定:放养的大足鼠耳蝠就藏在石缝里。它们不出来或许是因为灯光太亮。大家商量后决定关掉所有灯光,继续等候。

  (红外摄影)

  然而,他们整整等了一夜,石缝里的蝙蝠始终没有出来。

  两天以后,情况仍未好转。马杰开始担心拍摄计划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如果它们一直躲在洞里不出来,就可能被饿死。

  第五场:地上的死鱼

  第四天,为了不惊扰蝙蝠,摄制组特意在白天到棚里查看情况。

  无意中,他们忽然从地上发现了死鱼。鱼脑袋已经没了踪影,脖颈上还留着明显的伤口。

  从死鱼所在的位置看,它们距离蝙蝠藏身的石缝似乎太远,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蝙蝠干的呢?几天前他们曾在这里看到老鼠的影子,凭它们贪婪的本性,死鱼很可能就是它们的杰作,扔掉鱼头,或许仅仅因为食物来得容易吧。

 

 

 通过这次拍摄人们可以第一次清楚的看到了大足鼠耳蝠捕鱼的奇异行为:它们正是用那双著名的爪子划过水面来捕鱼的。

 

  第七场:棚内飞行

  当天夜里,他们很早就来到棚子里,要亲眼看一看真实的情况。

  这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刚过九点,石缝里便传出了一阵搔动声。

  在第一只的带领下,蝙蝠一只接一只的飞了出来。这正是摄制组渴望看到的第一步。

  经过一阵毫无规律的飞行,它们终于飞到了水池上方。这会不会是捕鱼的先兆呢?它们是要捕鱼吗?

  第六场:模糊的影象——喝水还是捕鱼?

  因为蝙蝠飞的太快,摄影很难跟上它们划过水面的动态。

  调整拍摄角度之后,他们终于到了大足鼠耳蝠在水面上的活动影象。

  然而,回放录象时,他们却发现:画面非常模糊,无法看清蝙蝠的细节。

  如此模糊的影象对揭开它们如何吃鱼的秘密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于是他们决定增家照明亮度,并把快门速度提高到二百分之一秒。

  不久后,他们成功了。初看起来,蝙蝠好象在捕鱼,但仔细看,首先接触水面的并不是那双著名的爪子。

  难道它们是用嘴直接捕鱼?如果真是这样,七十年来人们所有的猜测恐怕都出了差错。

  他们随后还发现,大足鼠耳蝠在吃鱼的时候竟然也不用爪子。既然从捕鱼到吃鱼,都不用爪子,那么,它们双爪会不会还有别的用途?

  在现有的照明条件下,摄影机的快门速度已经达到极限,无法再提高。于是,他们想到了唯一的出路:采用更专业的高速摄影机来拍摄。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增加照明亮度,让蝙蝠适应更加明亮的拍摄环境。

  第七场:拍摄前的风雨——最后的拍摄能成功吗?

  (字幕:2003年10月)

  2003年10月21日,为了作好高速摄影前的准备工作,摄制组再次来到临时搭建的实验室。

  为在蝙蝠冬眠期到来之前完成拍摄,高速摄影机将按计划在明天黄昏运抵霞云岭。由于拍摄经费非常紧张,所有拍摄必须在一天内全部结束,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错。

  好在棚子里放养的蝙蝠已有两个月。据负责照看的老乡说,蝙蝠的活动很正常,似乎已经适应了明亮的灯光环境。

  然而,刚到中午摄制组的好心情很快就被打断了。

  突如其来的寒流,带来了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

  风越刮越大,临时搭建的棚子在风中摇晃的很厉害。

  仅仅几个小时之后,气温就明显降到了摄氏十度以下,遇上这样的坏天气,棚子里的蝙蝠也完全没了动静。

  更要命的是,不仅高速摄影机早在十天前就已预定,而且随着秋天的来临,天气只会继续变冷,拍摄计划没有更改的余地。

 

 

 无比灵巧的双翼、精密的回声定位,加上快如闪电的猎杀本领,在自然界,也许再也找不出可与之媲美的精彩瞬间。

 

  第八场:高速摄影机抵达霞云岭

  (字幕:第二天)

  幸运的是,第二天傍晚,就在高速摄影装备抵达霞云岭的时候,大风停下了。

  这是一种专门用于高速摄像的特殊设备,与普通摄像机不同,这套设备不是把图象直接记录在磁带上,而是通过电脑硬盘进行循环存储,只要接上电源,摄影机就处于拍摄状态,这对拍摄蝙蝠非常有利,他们再也无须为何时开机而苦恼,只要对好摄影的角度就可以。

  有了过去失败的教训,这一次,为了拍到清晰的画面,棚子里的灯光已增加到四千瓦,摄影机的快门速度也提到了250分之一秒。

  可是,昨天的寒流却在这时显露了它的后果,气温降到了摄食五度,非常寒冷,完全看不到蝙蝠活动的迹象。

  所有人都不得不穿上了厚厚的冬装耐心等候。

  第九场:杀手本色——奇异的捕鱼行为

  凌晨两点,情况终于有了转机。

  借助红外摄影机的帮助,他们发现石缝中的蝙蝠迈着奇怪的步子出动了。

  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刚刚起飞的蝙蝠不能受到任何惊扰,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静静等待着。

  随着蝙蝠来到水面上,通过现场控制台的放慢之后,大家终于看清了大足鼠耳蝠飞行的所有细节。

  不久之后,蝙蝠开始了第二波飞行。

  从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池里的鱼似乎非常惧怕这些会飞的生物。

  紧接着,设置组终于拍到了蝙蝠入水的画面。

  初看上去,蝙蝠像是要捕鱼,但仔细看,它们原来是在一边飞行,一边喝水。摄制组最早录到的模糊画面很可能就和这次一样,并不是捕鱼,而是在喝水。

  十分钟后,蝙蝠又来到了水池上方。

  通过慢放处理,他们终于清楚地看到大足鼠耳蝠的爪子在水面上溅起的巨大水花。

  为了得到更清楚的画面,他们把摄影机挪到了水池的边缘。

  从回放的画面可以看到,这只蝙蝠的爪子似乎抓着一个东西。

  看来摄制组很有可能用摄影机证实大足鼠耳蝠到底会不会捕鱼。

  凌晨四点,他们终于拍到渴望已久的画面。

  这一次,鱼的轮廓很明显,已经足以证实大足鼠耳蝠会用双爪自己捕鱼。

  不久之后他们又拍到了一个奇怪的画面。蝙蝠捕鱼的画面,看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刻。

  不到零点二秒的时间,它们便迅速完成了所有动作。

  通过回放画面,最关键的细节终于显现出来:这是一条被牢牢抓住的鱼。不仅如此,就在这幅画面上,居然还有一条鱼。原来,这个家伙一次就捞了两条鱼,只是其中的一条侥幸逃脱了。

  至此,摄制组终于通过无可辩驳的画面,第一次证实了大足鼠耳蝠会用它们尖利的双爪来捕鱼。

  第十场:不可思议的回声定位机制

  通过现场的录音分析,马杰还发现:大足鼠耳蝠在飞行中,会发出一连窜人耳无法听到的、每妙高达数百次的超声波,这正是它们能在短短几毫秒时间内锁定水面目标的关键所在。

  从它们诡异的姿势可以看到,它们与依靠视力的猛禽不同,不是向下抓取,而是利用回声定位,展开尖利的爪子,划过水面,捕获猎物。

  采访:马杰

  它在水面滑行的距离可能就十厘米,很难想象它在几毫秒的时间之内,就做出一个反应,做出一个捕鱼的动作,这是用人工目前来说用雷达系统可能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小小的动物,就二十多克,它的大脑占身体的部分可能就很小,就几十分之一那么大一个部件,它在那么有限的一个空间,那么短的距离,把鱼抓起来,就说明它这个回声定位系统是相当发达的。

  水面任何的细微动静都逃不过它们灵敏的耳朵。

  伴随着越来越密的奇特声波,那些冒险接近水面的家伙,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它们猎杀的目标,生与死在顷刻间便得出答案。

  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隐秘世界。

  清晰的影象不仅让马杰的研究得到充分肯定,还为七十年来人们关于大足鼠耳蝠的所有猜测找到了无可辩驳的答案。

 

2007-01-12

相关热词搜索:利爪 蝙蝠 大足鼠耳蝠

上一篇:美国东海岸鲱鱼大量死亡的原因
下一篇:破解动物制造工具之谜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