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
2014-06-14 09:42:55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简介】
在我们祖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古代城墙。这就是被目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朮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长城的工程量是十分惊人的。仅粗略地计算一下,修筑长城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这道堵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有余﹔如果用来铺筑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环绕地球三四周。这还只是按一次修筑来算的,如果包括历代的重修和补筑,那工程总量就要增加好多倍了。
这一前后修建了近两千年的古代工程,虽然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功用,但它作为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仍然巍然屹立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使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更为生色。
【自然概况】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
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
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 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持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景点】
在北境,内由西向东,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著名的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金山岭-司马台长城。目前,经过整修,对游人开放的北京长城有两段。一是位于延庆县境内的八达岭长城﹔一是位于怀柔县的慕田峪长城。两段长城均有缆车直达山顶。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城西北80公里处的延庆县境内,结构严谨,形势壮观,气魄雄伟,是长城的一个缩影,是长城中最主要的游览点之一。八达岭长城依山势而筑,高低宽窄不一,平均高6-7米,宽4-5米,用整齐巨大的城砖筑成墙体外壳。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往北京的咽喉。从
“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连绵的万里长城。八达岭长城游览区包括蜿蜒的长城、壮丽的敌台、居庸关和关沟内的胜迹。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居庸关长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中间,两旁山峦重迭,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迭翠"。
慕田峪长城:
位于北京市郊区怀柔县北辛营乡,距离北京市区70多公里。此段长城长2250米,有敌台22座。慕田峪以自然风景优美着称,花多,树多,春天看桃花,秋天看红叶,难怪清代学者孙学诗游览慕田峪时,曾吟诗道:“借问峪中何所有,千树桃花万树柳。”
北古口--金山岭:
司马台这段彼此相连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工程。
北古口是万里长城战事最多的关隘之一,城墙宽处可容五骑并进,窄处却只能让一个人通过。敌楼的形状有方形、扁形、圆形之分,平均每公里便有七座敌楼和烽火台。它是现存万里长城最好的一段,被誉为「长城的精华地段」。金山岭长城大部分地段在海拔400-600米之间,视野开阔;司马台关的城堡坚固,城墙全为砖砌。
【文化遗产】
人类历史的奇迹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
之丰富,确是世界其它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 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
奇观。”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 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美国前总统尼
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
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
建社会行进。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 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
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 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
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 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五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五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 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
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 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 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旅游观光不仅是游山玩水,而且还兼有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谊及进行经贸等活动的综合功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旅游事业更是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多民族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是有中国特色旅游的强大支柱。万里长城以其婉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壮丽。它既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又是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在旅游开放中,万里长城具有独特的优势。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 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中华悠久文明、壮丽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都同样具 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了”。这正表明了旅游者要亲自登上长城参观游览的心意。 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岛岛形胜壮山河,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永在。
上一篇:成吉思汗祭祀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篇:漂亮的小山村

评论排行
- ·唐永刚:一名纯粹的化石猎人(4)
- ·发现17万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厂...(3)
- ·5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养什么猫?(3)
- ·谴责《琥珀鉴定与评估》一书的侵权盗图行为(2)
- ·中国南方发现稀有化石:7000万年前窃蛋...(2)
- ·随着智人的演化 非洲东部的环境与技术...(1)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叠系孢粉学研究新进展(1)
- ·60集大型视频课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叶虫是怎么制作出来的(1)
- ·科普特展《美丽奇妙的雨花石》将于6月9...(1)
- ·冲积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构造(1)
- ·陇原大地上六千万年前的主宰——恐龙(1)
- ·确认昆虫与甲壳动物的最早祖先为5.2亿年...(1)
- ·由“古罗马斗兽场的结果是狮子比老虎厉...(1)
- ·《听化石的故事》后记——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国际巡回展登陆广...(1)
- ·惠农“化石沟”真的有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