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恐龙化石研究的核心人物——古生物学家徐星
2014-02-24 13:11:34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中国恐龙化石研究的核心人物——古生物学家徐星(化石网配图: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的徐星)
(化石网)据中国科学报(沈春蕾):在山东一座博物馆的玻璃橱柜内,储存着一件保存完美的古代鸟类——“会鸟”的化石标本,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会驻足于此弯腰凝视。尽管这只鸟1100万年前就已经死了,但是它那纺锤形的双腿仍旧微微分开,好像正准备迈步向前。
“会鸟”标本是中国化石地层中发现的成百上千种长有羽毛的标本之一,主要出土于辽宁省的岩层中。辽宁的化石中,有一些是已知的最远古的鸟类的化石,还有一些是长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一起构成了上一世纪恐龙古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发现。
古生物学家徐星是中国恐龙化石研究的核心人物。如今,在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办公室里,堆放着大大小小几十块化石,而他却难以忘记自己在准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时面临的窘境。
“眼看着距离硕士毕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而我连一块像样的化石标本都没有。”
快20年过去了,徐星早已由古脊椎所的研究生变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研究工作的他,再也不缺化石,特别是珍贵的化石——他已发现和命名的恐龙新属种达20多个,是世界上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学者之一。《自然》杂志在一篇报道中说,徐星已经给60多个物种进行了命名,“比今天其他任何一个在世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所命名的都多”。
面对记者,徐星却对他的光辉业绩避而不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徐星说,这几年发现的化石资源比20年前丰富得多。他的学生再也不用像他当年那样担心没有化石毕不了业了。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很好的软硬件平台。“读研究生那会,我们连一台像样的仪器设备都没有,而现在的实验室里从不缺乏昂贵的进口仪器。”
他还记得自己当年为了查阅一份参考文献,给很多国外的老师发去邮件,最后给回复的寥寥无几,而今他的学生利用网络数据库就能轻松阅览自己要查找的文献。
徐星经常告诫学生:“我们这个专业如果有好化石,等于你已经拿到8分,那么剩下的2分需要你自己努力付出去争取;如果化石不太好,那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付出努力和化石标本结合才能收获成功。
作为科学家,徐星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现在的徐星不仅是一位科研工作者,还是一位科普传播者。写科普文章、拍摄科普纪录片、参与自然博物馆建设,已经成为徐星工作的一部分。
“写科普文章比科技论文难多了。”徐星说。科普文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型文章,要用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收获新知识;另一类是人文型的文章,要把科学家自己的经历写下来,“有点像小说”。
徐星认为后者比前者难写,因为要尽量避免对专业术语作刻意解释,以保证文章的连贯性。这些年来,徐星的作品《未亡的恐龙》曾荣获《中华读书报》评选的2001年度全国十大科普好书,是入选书籍中唯一国内作者的作品。他撰写的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还入选了小学语文精读课文。
“科普工作是科学家的一项社会责任,我有义务去承担这项工作。”徐星说。
上一篇:澳大利亚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
下一篇:赵闯:从恐龙爱好者到科学艺术家

评论排行
- ·唐永刚:一名纯粹的化石猎人(4)
- ·发现17万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厂...(3)
- ·5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养什么猫?(3)
- ·谴责《琥珀鉴定与评估》一书的侵权盗图行为(2)
- ·中国南方发现稀有化石:7000万年前窃蛋...(2)
- ·随着智人的演化 非洲东部的环境与技术...(1)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叠系孢粉学研究新进展(1)
- ·60集大型视频课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叶虫是怎么制作出来的(1)
- ·科普特展《美丽奇妙的雨花石》将于6月9...(1)
- ·冲积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构造(1)
- ·陇原大地上六千万年前的主宰——恐龙(1)
- ·确认昆虫与甲壳动物的最早祖先为5.2亿年...(1)
- ·由“古罗马斗兽场的结果是狮子比老虎厉...(1)
- ·《听化石的故事》后记——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国际巡回展登陆广...(1)
- ·惠农“化石沟”真的有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