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融媒聚焦 > 正文

艺术与科学的碰撞,带你走近古生物复原图的世界——复原图画师杨定华专访
2021-08-11 16:06:02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据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公众号(Redlichia):前苏联作家弗拉基米尔·索洛乌欣曾说:科学虽然能搬动珠穆朗玛峰,但却丝毫不能把人的心灵变得善良。唯独艺术能够做到这点,况且——这是艺术最主要的、永恒的目标。那些
据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公众号(Redlichia):前苏联作家弗拉基米尔·索洛乌欣曾说:“科学虽然能搬动珠穆朗玛峰,但却丝毫不能把人的心灵变得善良。唯独艺术能够做到这点,况且——这是艺术最主要的、永恒的目标。”那些真正能做到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作品,则蕴含着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人类对地球历史的好奇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我们总是会畅想着人生的过往,而化石和古生物是人类去窥探过去最直观的表现。
 
 
杨定华作品:《漳浦琥珀生物群》
 
科学意义:揭示中新世热带雨林生物群场景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g0625
 
面对一块不完整的化石,我们很难想象这些生物在过去的生活状态。只有经过古生物学家的科研工作,我们才得以想象到古生物们应有的形态。但真正将这些科研成果带向大众的,并不是繁杂冗长的文献,而是古生物画师们的复原图作品。
 
最早的古生物复原图作品,是1830年地质学家亨利·德拉布歇根据玛丽·安宁在多塞特郡采集的化石绘制的《更古代的多塞特郡》,画中根据她所采集到的化石,描绘了多塞特郡过去海洋中鱼龙、菊石、箭石等生存的场景。这幅画在英国广受欢迎,不仅让人们开始对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产生了兴趣,更是掀起了科学界对地质学的热潮。
 
随后,人类对复原古生物的热爱一直持续至今。
 
 
第一幅古生物复原图《更古代的多塞特郡》
 
今天,准确复原古生物生态在科学和社会上显得更加重要。而我们有幸采访到一位当代古生物复原图大师,他曾获得国际古生物大会古生物重建第一名,而他的作品也曾被央视、新华网等众多媒体报导,他的作品几乎覆盖到所有的古生物科普作品中。
 
他,就是杨定华,也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御用画师”。
 
 
图片古生物复原画师:杨定华
 
个人介绍
 
杨定华,江苏盐城人,艺名华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复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其中绘制的《冠状皱囊动物》被用于Nature封面,参与的《独角蚁》、《长吻麒麟鱼》、《传粉花蚤》荣获2016、2017、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律动海百合》于201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发现科学之美”图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寒武纪生命》于2018年7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古生物大会中获得古生物重建第一名。2020年作品《蝎蛉特化的口器与传粉功能》、《亿年前花蚤的传粉行为》参加庆祝中国科学院文联成立30周年网络书画作品展。获得“区域中心2019年度优秀个人”称号,获得“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院所两级公共技术中心优秀个人”称号。
 
 
作品:《寒武纪生命》
 
科学意义:复原寒武纪大爆发的海洋生态
 
 
Nature封面作品:《冠状皱囊动物》
 
科学意义:最古老的原始后口动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nature21072
 
 
作品:《澄江生物群大附肢节肢动物捕食》 
 
科学意义:填补节肢动物的演化空缺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862-019-1560-7
 
 
作品:《长吻麒麟鱼》
 
科学意义:揭示颌骨的演化起源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i8828
 
我们看到杨老师的作品擅用光影和色彩,画作主体抓人眼球,而整体结构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作品内容是来自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整幅作品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
 
接下来让我们紧跟杨老师的脚步,通过采访,听他讲述自己是怎么走上古生物复原画师这条路的,这一幅幅绝美的复原图又是如何完成的。
 
杨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您,我们都想知道您是怎么画出这么多精美的作品的。那我就代大家向您问几个问题。首先,想问一下您原来是学什么专业的? 
 
你好,我也很高兴你们能喜欢我的作品。我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学的是与影视美术相关的专业。
 
您是艺术专业出身的,听起来与古生物很远啊,那是如何从事到古生物复原图创作中的呢?
 
最早是在07年,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当时通过家教的形式给中小学生辅导美术,赚些生活费,机缘巧合下被中科院南古所的王博博士(现在已经是研究员了)找到,他让我给蝉类画了十几张素描图,于是就与古生物绘画初次结缘。但后来我去创业了,事与愿违拼搏了两年,创业也惨遭失败。后来进了省演艺集团,在装置组跟着锡剧团东奔西走、送戏下乡,也参与了《玉蜻蜓》、《状元情殇》等多部锡剧布景的制作,团长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周东亮先生。知道剧团的人都清楚,其实装置组是一个非常辛苦的部门,得锤子、板子都会使,爬高上低的力气还得大,所以就好多年没再拿笔画画了。大概在2013年的时候,北古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的盖志琨老师经王博介绍联系到了我,使我又执起了画笔回到了画古生物的工作。2013年至2017年,与多家研究所合作,绘制了一些复原图,其中包括同北古所合作出的有关无颌鱼的书。2017年之后,就主要为南古所绘画了。整个过程聊起来曲曲折折,还好我的生活态度是比较乐观的啦。
 
 
杨定华早期作品 
 
杨老师,您是怎么看待复原图绘画的呢?
 
绘画方面要讲的可太多了!我简单提几点,复原图的绘画难度还是很大的。现在复原绘画还一直保持着传统复原的方法,譬如线稿绘制的打点画法,这个方法其实并没有过时,只是表现手法单一,很难出众让人耳目一新,也有前辈用水粉或水彩甚至于用丙烯和油画来复原,但不利于修改,而我主要是用电脑绘画。
 
我注意到您作品里面有很好的光影效果,而且有层次感,这应该是电脑绘图的优点吧?
 
对的,我们不能绝对的去说传统与电脑绘画之间的优劣,传统绘画其实也能营造气氛和光感,但总体在处理复杂画面特效上不如电脑绘图灵活,但传统绘画技法始终是根基,电脑绘图方便了平常的修改和传输。
 
通过与国外其他作品对比,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您的作品是非常优秀和先进的,可以说到达了顶尖水平,请问您在绘画上有什么技巧吗?
 
过誉了,我只能说我在无脊椎动物的复原上面做的多一点。在绘画上我整合了不同绘制方法的技巧,将科学复原图往艺术上靠,用美来诠释科学。另外我们还尝试用最新的电脑技术,力求去展示中国复原图的力量。
 
杨老师,我们知道您的复原图注重的是既有美感,又包括其中的科学意义,一定要做到准确和科学。那您在绘制的过程中,是如何与科研人员沟通合作的呢?
 
基本上科研人员同我有两种沟通方式:1.他说我听,听一遍基本画面就在脑子里了;2.他发我看,他们把文件分包的很仔细,我看下基本就开始画了。
 
这么多精美作品积累下来,您肯定非常有经验了,您能简述一下与科学界合作完成创作过程吗?
 
首先,根据与研究人员的聊天,可以对这些生物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我大概脑中也有了雏形,然后开始绘制线稿。线稿阶段是非常复杂的,要经过与科研人员十多次的反复修改,要保证生物结构的准确性,又要构建一个合适的场景。在我脑海中,总是想让复原图变成可以看到并触摸到的场景,这是我极力想实现的,秉着一颗渴望的心,但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通过长时间的构思、钻研,最终建立模型。线稿完成后,色彩和光影渲染就是比较快的过程了。
 
可以看到您的作品中想传达给观众丰富的信息,那完成一件作品大概需要多久呢?
 
比较大的作品一般要一个月,其实与比较熟悉的科学家合作多了,整个过程就顺畅了很多,有时候3-5天也可以完成一件小型作品。
 
杨老师,您绘画的主要工具是什么? 
 
主要工具就是数位板,用电脑绘图,偶尔也会用水粉水彩。
 
据我了解到,南古所在古生物重建方面有很多突破,技术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请问您能讲一下技术上有哪些不一样的改进吗?
 
在技术上,我们一直想通过技术革新给科研成果带来新的展示,比如正在做一些三维数字创建的工作。通过建立化石数字媒体工作室,提升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度,使化石复原工作的技术水平走向国际先进行列。
 
杨老师,艺术和科学在很多方面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您是怎么理解复原图上艺术和科学的结合的呢?
 
其实科学创作与艺术创作最大的不同,在于限制性,所以很难平衡作品中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艺术创作在于感知感悟,是内在的,而复原图却受具象写实的限制,所以在另一方面复原图创作是在矛盾中进行的,而我的工作就是将美融入到这些作品中。
 
古生物复原图也是一门很深的艺术,既有科学意义又有艺术价值,您是如何理解科学复原艺术的呢?
 
复原艺术首先要具象表达客观的真实性,其次在造型意识上建立起精神感受,前者需要同科学家一起构建化石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后者需要我们艺术家通过特定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描述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感知,把真切的情感和体验带入到创作作品中去。所以通过作品能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也能体会到作品创作时的精神内涵。
 
 
作品:《针虻》
 
科学意义:证明白垩纪虻类的拟寄生行为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00114-015-1327-y
 
纵观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复原图的水平有很大的飞跃,人们对科普作品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这方面您一直参与其中,您能谈一谈心得体会吗?
 
复原图作为科普作品是面向大众的,随着大众审美的提升,一件物品不再是能用就行,而是要求更美观了,这是件好事,国家对美育的重视,让中国各个行业都扬眉吐气、焕然一新,当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对于我们科学复原图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科学家发表文章,不再像以前不为大众所知,而是想办法让自己研究的东西让更多人明白,或者是因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复原图而让人记住,我觉得这对科学发展是相当有意义的事。近些年国内外很多人喜欢我的作品,我非常感谢。
 
看得出您对古生物复原的艺术创作充满了热爱啊!
 
是的!我对复原有一种热爱,除了对艺术的喜爱,还有一个原因应该同科学研究的初衷是一样的,我想了解这上亿年前的古生物,我想去探寻它。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让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让大家去熟悉了解它,告诉大家它们曾经来过我们的地球。
 
科普是件长远且意义重大的工作,让科研工作者不再只能是“闭门造车”,而能让大众了解科研的发展。尤其是地球科学的发展,及时的科普工作,可以满足广大民众对地球的好奇心,让人们更熟悉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样,古生物复原图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普艺术品,能将地球科学的前沿成果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中科院南古所和杨定华老师正是致力于此,他们总是能第一时间将科研成果以美妙的方式呈现给大众,杨定华老师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寻求着美与科学作品的结合,他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感受,让我们用寻找美的眼光去看待科学。杨老师同时也致力于绘画技术的提升,将中国乃至国际的复原水平推向更高的高度,提高科学影响力的同时,更让全世界发现地球科学之美!
 
最后,祝福杨老师艺术科普工作更加顺利,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杨老师的科普作品,也祝愿中国科普复原图能继续引领世界潮流!

相关热词搜索:古生物 杨定华

上一篇:《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下一篇:直播预告|周忠和院士:照亮古生物前行之路的物理之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