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2022-12-10 16:24:16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隶属于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由朝阳市政府投资建设,是一个集化石展览、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质知识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隶属于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由朝阳市政府投资建设,是一个集化石展览、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质知识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2007 年 9 月 29 日正式对外开放,2015 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位于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建筑面积 20 700平方米,其中展览区面积近11 000余平方米。

博物馆鸟瞰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中生代朝阳处于热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区,赋存极为丰富的化石资源,不仅有鸟类,还有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鳄类、翼龙类、双壳类、昆虫类、植物类等门类众多的属种。朝阳古生物化石产于距今1.2亿—1.5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这一时期正是生命进化史上的关键时期。
这些宝贵的地质古生物化石遗迹,对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随着朝阳古生物化石研究的深入,如何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地系统接触相关的地球历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9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项目组8位专家的建议,朝阳市国土资源局向市政府提交了建设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申请报告,并提出建设朝阳化石地质公园的设想。
博物馆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 2006年 7月 20日破土,2007年 9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 12 290 平方米,常设展厅 4 600 平方米,临时展厅460平方米,科普展廊1 200平方米,学术报告厅320平方米。
2009年 5月,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授为首批“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2015年 10月,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在原博物馆展厅“中华龙鸟”外形布局基础上,增建了“鸟头”“鸟尾”和“鸟翅”3 个展厅,构成大鸟展翅欲飞的宏伟外形,面积增加了8 410平方米,总面积达到了20 700平方米。
重新规划设计展厅布局,规划及展示宇宙的演化、地震体验、矿产资源分布、大陆板块漂移、火山爆发模拟体验、化石埋藏成因、鸟类飞行起源板块及展板、挂图、照片等 500 余幅,5 个大型地质岩层模型,2 幅大型木浮雕,40 台/套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互动设备等,系统介绍了宇宙、地球、地震、恐龙进化、鸟类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古生物演化知识。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1. 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3层,设有地球探秘、龙行天下、朝阳之窗、热河生物群、古生物探秘、鸟类进化与人文化石、走近白垩纪 7个展厅。展陈热河生物群系列古生物化石标本1 000多件,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化石以无脊椎的节肢类、昆虫类,古脊椎动物的鱼类、爬行类、两栖类、翼龙类,龟类、哺乳类等为主,藏品丰富,展品精美,尤以大批带毛恐龙、中华龙鸟、中华古果等化石标本最为珍贵,堪称国宝级的化石精品。
(1)热河生物群厅。该厅是博物馆的核心展厅,保存有带毛恐龙、早期鸟类、早期哺乳动物、最早的被子植物、翼龙以及大量无脊椎动物化石。展览按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布展,以古生物进化为主线,分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展区及翼龙类、哺乳类化石展区,系统展示生物演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① 无脊椎动物展区。代表展品有凌源额尔古纳蚌、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辽宁洞虾、奇异环足虾、蜚蠊、短脉优鸣螽、胡氏辽蝉、蜘蛛、沼泽野蜓等,通过实物、展板展示丰富的中生代早期节肢类和昆虫类化石。

热河生物群厅
③ 脊椎动物化石爬行类展区。代表化石有离龙类的楔齿满洲鳄、伊克昭龙、凌源潜龙等,详细讲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区分恐龙与离龙类的特点。
④ 脊椎动物化石两栖类展区。代表化石有满洲龟、三燕丽蟾、蝾螈等,让观众了解两栖类与爬行类的进化关系。
⑤ 中华龙鸟展区。中华龙鸟是介于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鸟类是由恐龙演变来的结论,正是由中华龙鸟的发现得出的。它长有绒毛说明它开始从冷血的恐龙向温血的鸟类进化,是鸟类的鼻祖。
⑥ 翼龙标本展区。标本数量和品种属国内最全,有无齿翼龙、董氏中国翼龙、杨氏飞龙,珍贵的蛙嘴翼龙、达尔文翼龙、鲲鹏翼龙、巨冠翼龙等20 多件。翼龙既不是恐龙,也不是鸟类,它是会飞的爬行动物,并且早于鸟类7 000万年就飞上了蓝天,一度成为空中霸主。
⑦ 小盗龙展区。顾氏小盗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批地栖会飞的恐龙。100 多年来,关于鸟类飞行起源学术界一直存在“树栖起源说”和“奔跑起源说”两大推断。顾氏小盗龙的发现为“树栖起源说”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证据,但仍存在争议。
⑧ 鸟类集合展区。在中国辽宁发现的早白垩世鸟类化石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区,这里陈列着燕都华夏鸟、娇小辽西鸟、圣贤孔子鸟、原始祖鸟、朝阳会鸟等鸟类化石14属19种60多枚,“鸟化石公园”因此得名。
⑨ 地球上第一朵花展区。中生代朝阳曾处气候温湿、水草丰盛的环境。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花——辽宁古果(继而发现了中华古果和十字中华果)。这一重大发现是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
(2)地球探秘厅。通过《宇宙的演化》《地球的起源》《大陆板块漂移》《地球圈层结构》《大气层与环境》《地震体验》《化石埋藏成因》《火山爆发模拟体验》等展板以及互动体验设施,直观介绍了宇宙、地球、地震、古生物演化知识等。地球探秘厅有六大看点,包括:地球——我们的家园、地震体验、地质年代螺旋图、生物大灭绝、火山爆发体验,以及地球揭秘的互动单元。

地球探秘厅地质年代螺旋图
① 展现恐龙向鸟类进化。选取恐龙到鸟的演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5枚精品化石标本,力求形象直观地展现恐龙演变为鸟类的过程:每一块标本都比上一块更向鸟类进化了一步。
② 离我们更近的古生物。展陈距今几十万年的新生代哺乳动物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化石。披毛犀与猛犸象一样浑身披着长长的毛,生活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以及我国东北的松嫩平原,最后一批约于4 000年前灭绝,一个主要原因是古人类的狩猎活动,人类在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导致了人类朋友的灭绝。

鸟类起源展区
(4)走近白垩纪厅。这是全馆的一个总结性展厅,展现了白垩纪古生物的生活场景。
2. 4D 动感环幕影院
除播放《史前历险》《地震灾害》等影片外,还播放以朝阳化石为题材的《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科普影片,达到寓教于乐的科普目的。
3. 木化石林
木化石由火山喷发淹没森林而成。火山灰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在高温、高压和地下水的作用下,二氧化硅成分渗入植物组织而使木质硅化,形成硅化木。
展出的木化石林占地 50 000平方米,有 1 350多棵距今 1.6亿—1.7亿年的恐龙时代的木化石,构成世界上最大的木化石森林。这些点滴的灵光蕴含远古的浩瀚星辰,纵横亘古的壮丽画卷,是不可不看的自然奇观。
4. 地质长廊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地层剖面地质长廊,建筑面积6 700平方米。观众在栈道自由穿行,置身其间:感受化石发现过程,了解化石成因,探求远古的气候、生态、环境、火山喷发等信息,系统地对断层、褶皱、岩性、埋藏等地学
知识进行了解。这也为科研及科普爱好者提供了实地考察和交流的平台。
(1)逼真的仿生建筑。建筑外形是以朝阳的代表性古生物化石凌源潜龙为原型而设计的,创造了国内最大的室内地质剖面、世界唯一的中生代化石剖面两项“之最”。
(2)展现丰富的地质现象。展出 3 600平方米的挖掘现场。此地产出400多件化石标本,平均不到10平方米就有1件,体现了朝阳“世界级化石宝库”的地位。
(3)翻看地球的万卷书。体现“中生代的庞贝城”之震撼,原址展出鱼类、驰龙类、离龙类、鸟类、龟类等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标本。

地质长廊内中生代地层剖面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以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馆藏 1 万多件化石标本,其中展出有特色的精品化石1 000多件。精品化石有中华龙鸟、辽宁古果,各种代表性的鱼类、昆虫、鸟类、硅化木等化石。
1. 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属于兽脚亚目美颌龙科中华龙鸟属。生存于距今 1.4 亿年的早白垩世,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体长约 1 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中华龙鸟体表的原始羽毛很可能是鸟类羽毛的前身,主要起着保护皮肤和维持体温的作用,它的发现为鸟类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中华龙鸟
1.45 亿年前盛开在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上最早的花——辽宁古果、中华古果,被归属于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类群古果科。按植物学界传统理论,被子植物是从类似于现生木兰植物的一类灌木演化而来的,然而中华古果却是一种小的、细嫩的水生植物,更像是草本植物,虽具有花的繁殖器官,却没有色彩夺目的花瓣。
3. 三燕丽蟾
三燕丽蟾生存于早白垩世的辽西,与狼鳍鱼、孔子鸟、中华龙鸟等热河生物群的成员共生。这表明早在恐龙时代无尾两栖类就已在此演化,从而将我国蛙类发展史大大地提前了。三燕丽蟾的种名“三燕”二字取自辽宁朝阳的古称“三燕”。

三燕丽蟾
邹氏尾羽龙产自辽宁北票。该尾羽龙属尾末端具有较长的扇状排列的尾羽;种名“邹氏”则是献给关心化石研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邹氏尾羽龙代表了世界上已知的第二种长着真正羽毛的兽脚类恐龙。
5. 千禧中国鸟龙
千禧中国鸟龙产自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大王杖子乡,是一种距今约 1.3 亿年的小型兽足类(食肉性)恐龙,属于兽脚亚目驰龙科。驰龙类恐龙对鸟类起源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所有进步的兽足类恐龙中,疾走食肉的奔龙可能是与鸟类关系最密切的类群之一。千禧中国鸟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能够分泌毒液的恐龙。
6. 赫氏近鸟龙
赫氏近鸟龙是一种带羽毛的恐龙,产自辽宁省建昌县的侏罗系髫髻山组,距今约1.6亿年。其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特别是在前、后肢和尾部都分布着奇特的飞羽,这种特征在灭绝物种中尚无先例。
7. 顾氏小盗龙
顾氏小盗龙是在景区建设现场挖掘到的,它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批会飞的恐龙。鸟类飞行起源的两大推断“树栖起源说”和“地栖起源说”,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顾氏小盗龙化石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树栖起源说”,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主要证据。

小盗龙
三塔中国鸟于 20世纪 80年代末在辽宁省朝阳市发现。如果说始祖鸟是鸟的话,那么三塔中国鸟则是介于始祖鸟和现代鸟之间的一种生命形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9. 燕都华夏鸟
燕都华夏鸟属反鸟类型,是中生代分布极广、数量很大的一类鸟。燕都华夏鸟的发现曾把整个反鸟类的分布向前延伸到了早白垩世。
10. 攀援始祖兽
攀援始祖兽是世界上时代最早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产自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距今约 1.3亿年。对它的研究及其在哺乳动物系统树上的定位,填充了最早的原始真兽类哺乳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空白。为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分子演变速度和形态功能演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攀援始祖兽(左) 鹦鹉嘴龙(永恒的爱)(右)
11. 永恒的爱
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永恒的爱”,展示了两只沉浸在爱河中的鹦鹉嘴龙,被火山定格在历史的瞬间,成为爱的绝唱。凄美悲壮的瞬间令人震撼,“永恒的爱”一名诠释了这一永恒的主题。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作为古生物化石类主题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这些科普活动分为三大类:一是科普教育宣传活动,以化石标本为展品,推出科普展览和宣传化石的各种活动;二是拓展性科普教育活动,包括达尔文大讲堂,中科院院士、专家科普讲座,古生物征文大赛,化石修复装裱体验,模拟化石挖掘等;三是综合性科普教育活动,围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博物馆日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日,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10 年来,接受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达15万人次以上,为各学校培养专兼职科普人员300多人,增强了公众的化石保护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先后被授予“朝阳市先进集体”“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辽宁省环保教育基地”“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全国首批环保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港澳青少年研学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古生物化石研学基地”等称号。
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在朝阳地区化石的形成、珍稀化石品种的鉴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破解了鸟类起源、被子植物起源等世界性难题。
博物馆已成为影响日益扩大的重要科普教育基地。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上一篇: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一篇:朝阳化石谷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唐永刚:一名纯粹的化石猎人(4)
- ·发现17万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厂...(3)
- ·5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养什么猫?(3)
- ·谴责《琥珀鉴定与评估》一书的侵权盗图行为(2)
- ·中国南方发现稀有化石:7000万年前窃蛋...(2)
- ·随着智人的演化 非洲东部的环境与技术...(1)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叠系孢粉学研究新进展(1)
- ·60集大型视频课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叶虫是怎么制作出来的(1)
- ·科普特展《美丽奇妙的雨花石》将于6月9...(1)
- ·冲积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构造(1)
- ·陇原大地上六千万年前的主宰——恐龙(1)
- ·确认昆虫与甲壳动物的最早祖先为5.2亿年...(1)
- ·由“古罗马斗兽场的结果是狮子比老虎厉...(1)
- ·《听化石的故事》后记——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国际巡回展登陆广...(1)
- ·惠农“化石沟”真的有化石(1)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 99大连自然博物馆
- 88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 35本溪地质博物馆
- 17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
- 11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 10朝阳化石谷
- 7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 7龙化石博物馆
- 6北京自然博物馆
- 3河源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