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馆
2022-12-10 14:53:20 来源:化石网 评论:0 点击: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北京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北京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博物馆曾先后被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授牌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研发、传媒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委会授牌为“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面积 15 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21 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10 000余平方米。其中田家炳楼,这座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标本楼含31万余件馆藏标本。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1951年3月经中央宣传部文教委员会批准,中央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了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中央文化部丁西林副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委员包括裴文中、郑作新、张春霖、胡先骕等人。
1951年4月2日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的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裴文中兼任主任。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文向全国征集标本和展品,并从全国各地抽调业务与行政干部。至1952年筹备处已具自然博物馆的雏形,并在 1954年至1956年先后举办了新中国的首批大型展览:全国矿产资源展览、全国农业资源展览等。
1955 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馆舍建设批准立项,确定天桥南大街为馆址。建设分三期工程,即陈列楼、标本楼和办公楼,首期工程拨款120 万元。
1958 年 5 月新馆落成,由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题写馆名。至 8 月完成了搬迁工作,随后古生物、动物、植物的基本陈列布置就绪。
1959年1月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划归于北京市文化局。
1962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挂牌,由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任馆长。
1979 年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继任馆长,发起并筹备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1985年划归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1992年 9月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和北京市财政拨款的标本楼田家炳楼落成。
2008年2月大连自然博物馆原馆长孟庆金研究员接任馆长。
2008年3月入选北京市33座免费开放博物馆。
2008年4月入选北京市首批99家科普基地,被评选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研发基地”,《大自然》编辑部为科普传媒基地。
2008年5月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7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8年7月1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在 2012 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总评排名中,位列全国博物馆第五位、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第一位。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生物进化为主线,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构筑了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古生物陈列厅向我们展示了生物的起源和早期的演化进程,透过化石的印痕,使人们看到已经灭绝的生物。博物馆向来不是一个枯燥的说教场所,它是一个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新开辟的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吸引了无数热爱自然的青少年朋友。“动物—人类的朋友”“恐龙公园”等陈列内容,让孩子们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探索自然,从而爱上科学。
1. 基本陈列
(1)古爬行动物厅。古爬行动物厅向观众展示了生物界 2亿多年前的景观,并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为代表,演示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大厅中央展示的恐龙骨架群栩栩如生,如中国人发现的第一只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

古爬行动物厅

古哺乳动物厅

无脊椎动物的繁荣

恐龙公园

植物世界

人之由来

神奇的非洲

动物——人类的朋友

水生生物馆

走进人体
(1)中生代的哺乳动物。2018年 6月 8日,由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河南地质博物馆等11家博物馆及化石收藏单位联合举办的“中生代的哺乳动物”特展在我馆儿童厅开展。该展览集中展出 53件 31种在中国发现的早期哺乳动物化石,包括23件模式标本,含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正模)标本。其中依托这些标本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多数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
(2)冰河时代巨兽——猛犸象披毛犀古动物群。本展览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和黑龙江省博物馆共同举办,主要以黑龙江第四纪哺乳动物为展品。展览面积 450 平方米,参展标本 87 件,展板 38 张,4 米长大型壁画 3幅。其中松花江猛犸象、真猛犸象骨架、披毛犀、东北野牛骨架、王氏水牛骨架为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真品)。
(3)恐龙蛋·诞恐龙。2016年 12月 6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恐龙蛋•诞恐龙”主题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恐龙蛋•诞恐龙”主题展览的展品包括确定种类的恐龙蛋化石,其中最特别的藏品是两件腹腔含蛋的恐龙标本,这是它们首次联袂展出。
(4)飞向白垩纪——中国翼龙。2016年 9月 27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古动物馆联合主办的“飞向白垩纪——中国翼龙”展览在阳光厅展出。展览以“古生物科普教育”为主题,传播古生物学家在翼龙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翼龙化石,围绕中生代翼龙的演化历程、生活习性等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展开。
(5)会飞的恐龙。北京自然博物馆、天宇空间(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会飞的恐龙”展览于2016年5月27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会飞的恐龙”展览以选取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为切入点,通过展览中的科普知识结合真实的标本、精美的展板、动画片、视频、互动等新颖的方式,向广大观众呈现恐龙类的展览。
(6)恐龙木乃伊——浓缩的生命。“恐龙木乃伊——浓缩的生命”专题展览以在辽西发现的鹦鹉嘴龙木乃伊化石为切入点,借用古埃及法老木乃伊形象,详细地展示了恐龙木乃伊化石的形成过程:死亡—风干—埋藏—石化—出露。同时,该展览介绍了蒙古鹦鹉嘴龙、中国鹦鹉嘴龙、梅勒营鹦鹉嘴龙等鹦鹉嘴龙大家族的成员及其分布,展示了孔子鸟、小盗龙、驰龙、娇小辽西鸟、满洲鳄等著名化石种类以及短冠龙、埃德蒙顿龙等世界其他著名恐龙木乃伊化石,尤其是鹦鹉嘴龙幼体化石让人叹为观止。
(7)中生代王者归来。“中生代王者归来”流动科普车深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和欢迎,他们对博物馆所展出的一件件珍奇的展品充满了好奇、对各类互动体验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科技盛宴,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博物馆优质的科普资源和服务。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现有 31 万余件馆藏标本。重要的古生物标本如下:
1. 中华侏罗兽
中华侏罗兽产自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是距今约1.6亿年的真兽类哺乳动物。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化石不仅保存有完整的前肢和部分骨骼,还保存了长约 2.2 厘米不太完整的头骨、部分头后骨架以及残留的软体组织印痕。牙齿特征表明它为食虫类哺乳动物,体重约为13克。完整的前肢和部分骨骼表明它具有攀爬能力。

中华侏罗兽
短指挖掘柱齿兽产自河北省青龙县晚侏罗世早期地层中。它的前肢骨骼强壮,手爪骨呈铲形,膨大,扁平,横宽,伸长。它所有的前肢骨、手掌指骨和远端指节的特征显示出很强的挖掘功能,头颅的结构和肢骨的长短比例具有典型的营地穴生活的形态特征。在哺乳动物最早期的基干支系类群中,短指挖掘柱齿兽是被证实的具有营地穴生活特征的原始哺乳动物第一例,牙齿可食蠕虫类和昆虫类。

短指挖掘柱齿兽
攀援灵巧柱齿兽产自内蒙古宁城县,距今 1.65亿年,属哺乳动物基干支系类型。体型小,是已知最早的也是最原始
的攀援树栖型哺乳动物。在地面上,它们也有一定的攀爬功能,以克服崎岖不平的地面。攀援灵巧柱齿兽特化的门齿和臼齿形态表现出杂食性和植食物性哺乳动物的特征。

攀援灵巧柱齿兽
欧亚皱纹齿兽产自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大西山上侏罗统髫髻山组,距今约1.6亿年。标本以正、副模形式保存,并有毛发印痕。由于牙齿发育了明显的皱纹结构,如很多小的脊、沟、凹槽等,加之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多瘤齿兽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中,故得此名。推算体重约为 79 克,是一种夜间活动的杂食哺乳动物,以树叶、种子、蕨类、裸子植物,及蠕虫和昆虫为食,还是一种能够快速奔跑的敏捷的哺乳动物。

欧亚皱纹齿兽
似叉骨祖翼兽产自辽宁省建昌县距今约 1.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祖翼兽体重 120—170克,在中生代哺乳动物中属中小体型。标本保存了非常精美的皮膜和毛发结构,这些结构连接在颈部、前后肢和尾椎之间,形成前皮翼、侧
皮翼和尾皮翼,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滑翔皮翼相似。另一显著的骨骼特征是锁骨与间锁骨已经愈合,形成“Y”字形,与
鸟的叉骨形状相似,而且锁骨与肩胛骨关节有很大的活动性,四肢骨骼比例符合具有滑翔功能的形态特征。

似叉骨祖翼兽
双钵翔齿兽产自河北省青龙县距今约1.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体重35—55克,属中生代小体型哺乳动物。化石保存了碳化的皮膜和毛发结构,这些结构连接在颈部、前后肢和尾椎之间。锁骨与间锁骨已经愈合,形成“Y”字形,与鸟类的叉骨相似,四肢骨骼比例符合具有滑翔功能的现代哺乳动物的形态特征。

双钵翔齿兽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定期举办有特色的科普活动。近年来在古生物科普领域的创新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016年,依托博物馆的特色古生物标本和重大研究成果,在国际一流的科学顾问团队的指导下,《黑羽精灵》将我国辽西地区白垩纪早期的生态环境及小盗龙等远古生物的形象和行为习性,以写实风格的动画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了科普文化作品,让观众得以欣赏四翼恐龙的飞行神韵,了解远古恐龙世界的绚丽多姿。
2018年,《小侏罗兽历险记》4D原创科普电影的角色依托博物馆的特色古生物标本和重大研究成果,在研究中华侏罗兽等的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通过艺术的创作和美术的加工,在 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结合座椅运动以及吹风、震动、耳音等环境因素,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传播目的。此外,还有围绕电影主题的文创产品,观众在享受15分钟特效电影的同时,还可以学到相关科普知识,实现了“把博物馆展品带回家”,真正做到了“玩转博物馆、放飞知识”!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唐永刚:一名纯粹的化石猎人(4)
- ·发现17万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厂...(3)
- ·5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养什么猫?(3)
- ·谴责《琥珀鉴定与评估》一书的侵权盗图行为(2)
- ·中国南方发现稀有化石:7000万年前窃蛋...(2)
- ·随着智人的演化 非洲东部的环境与技术...(1)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叠系孢粉学研究新进展(1)
- ·60集大型视频课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叶虫是怎么制作出来的(1)
- ·科普特展《美丽奇妙的雨花石》将于6月9...(1)
- ·冲积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构造(1)
- ·陇原大地上六千万年前的主宰——恐龙(1)
- ·确认昆虫与甲壳动物的最早祖先为5.2亿年...(1)
- ·由“古罗马斗兽场的结果是狮子比老虎厉...(1)
- ·《听化石的故事》后记——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国际巡回展登陆广...(1)
- ·惠农“化石沟”真的有化石(1)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 132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 82重庆自然博物馆
- 79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 58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 54朝阳化石谷
- 44河源市博物馆
- 42禄丰恐龙化石科普展示教育基地
- 42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 40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 35北京自然博物馆